•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



  • 公司新闻 媒体报道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电气董事长谢元德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暨光谷30年创新30人”
    发布时间:2018-12-25浏览次数:36788


    转自楚天都市报

    “改革开放40周年暨光谷30年创新30人”名单揭晓,原来他们才是光谷最厉害的人…...


    “改革开放40周年暨光谷30年创新30人” ,从来自学术界和企业界的100名候选人中正式遴选产生 ,包括“武汉·中国光谷”概念提出者黄德修教授在内的30人荣耀当选 。

    他们曾经书写或正在书写光谷的历史,而他们的名字 ,也将载入光谷史册 。


    一个时代 ,一群人。

    1988年12月,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正式挂牌办公。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242.jpg

    回望过去30年 ,

    东湖高新区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因光而兴、聚光成谷,

    谱写了创新发展的壮美篇章。

    是我国首批

    国家高新区、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

    以及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

    成为知名的创业创新高地。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258.jpg


    光谷的辉煌成就,

    凝聚了改革先驱者的智慧心血;

    光谷的发展壮大,

    闪耀着创业先锋们的思想火花;

    光谷的华丽蝶变 ,

    彰显了广大建设者的无私奉献 。


    而今入选的30人,

    就是这些人当中的杰出代表。


    拉出中国第一根光纤的“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中国部属高校首次通过公开挂牌出让科技成果学术带头人骆清铭 ;我省第一家上市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光谷第一家上市公司创始人艾路明……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345.jpg



    30人之外,

    还有一大批企业家和创业者

    在这里开拓创新、克难奋进,

    为光谷的发展做出难以磨灭的贡献,

    代表着光谷未来发展的方向 。

    更多的“光谷人”和“新光谷人”

    在这里追梦、圆梦,

    接力向前 ,永不止步。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350.jpg


    站在而立之年的门槛,

    中国光谷规划三步走发展战略,

    到本世纪中叶

    建成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园区 ,

    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

    全面建成“世界光谷”。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354.jpg


    下一个30年,

    光谷和光谷人,加油!



    “改革开放40周年

    暨光谷30年创新30人”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402.jpg

    赵梓森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


    拉出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的光纤 ,牵出一个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时代传奇

    生于1932年的他,深知只有科技强大了,祖国强大了 ,才不会被欺负。

    自幼对理工科和制作感兴趣,大学时幸运地接触到感兴趣的通信专业,从此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事业。

    克服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 ,终于,1977年,在武汉邮科院当时无比简陋的条件下研制出中国第一根实用型光纤,后建立起中国光纤通信技术体系 。

    他是赵梓森,一生坚守科技报国初心 、逐“光”而行 ,为我国光纤通信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是他,让这片土地得以成为“中国光谷”。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408.jpg

    李德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光谷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奠基人,用天眼擦亮中国的“北斗”星辰

    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 ,他领导武大吉奥,研制吉奥之星系列GIS高科技产品,打破国外GIS软件一统天下的局面。

    他带领立得空间 ,研制出中国首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立得3S汽车道路测量与导航系统。

    5年前 ,74岁高龄的他再度挂帅,出任光谷北斗公司董事长。他说 :“把北斗卫星发到东南亚去,是我的一个梦想。出任董事长,就是为了给北斗产业趟出一条国际化通道。”

    同年 ,在他的推动下 ,武汉遥感与空间信息工业技术研究院,落户武汉未来科技城,成为测绘遥感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414.jpg

    黄德修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中国光谷”的概念提出者,为了这张蓝图牵挂一生

    受美国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开展高科技创业的灵感启发 ,他最早提出建设“中国光谷”。

    1998年12月,他在时任校长周济的支持下 ,以学校名义首次向武汉市政府提交“关于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中国‘光谷’的建议”。

    2000年,湖北省、武汉市及东湖高新区 ,确定将光电子产业放到重中之重来抓 。

    同年全国政协会上,赵梓森 、杨叔子、熊有伦等26位在汉院士联名签字,由许其贞等13名湖北籍全国政协委员 ,提出请求党中央 、国务院批准在武汉建设国家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光谷” 。

    2001年,呼应一座城市时代决心的“武汉·中国光谷”获批建设。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419.jpg

    童国华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科研院所改制到产业化,始终推动央企改革勇往直前

    从烽火 、大唐到信科,他一生与通信打交道,三度担任中国光通信央企掌门人,其中两次是在光谷。

    他带领武汉邮科院改制,率先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 ,从科研院所企业化管理,到与体制脱钩变成企业。

    他坚持让烽火建立股份制企业,让干部和员工参股,分享创造的财富 。

    十年前 ,烽火通信首次试水股权激励,200余名技术骨干获得股份,成为国内第一家员工持股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

    2014年 ,烽火通信再次实施大规模股权激励计划,涉及732名骨干管理层与核心技术人员,成为彼时央企股权激励计划中,人员规模最大的一次。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430.jpg

    雷军  (小米科技创始人 、董事长,武汉光谷咖啡创投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从光谷走向中国,大学期间在光谷创办公司,26年后又回到光谷布局小米“第二总部”

    受《硅谷之火》中创业故事的影响 ,大四那年 ,学计算机专业的他,在广埠屯电子一条街创办公司。

    1992年,他从光谷走向中国 。掘“金山”,种“小米” ,纵横中国互联网江湖 。

    26年后 , 他带着小米、金山和顺为重返故土,在光谷设立“第二总部”。

    三年前,那一声“出了雷军周鸿祎 ,湖北为何却消失在中国互联网版图”的产业之问 ,成为光谷互联网产业生态再造的发端。

    雷军回来了。

    在他身后,还有60多家新经济及互联网“第二总部”随之而来。

    虽已出走半生,却永是珞珈一少年。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437.jpg

    赵伟国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在光谷点亮“中国芯” ,推动中国集成电路存储芯片产业规模化发展“零”的突破

    千亿美元,十年布局,落子光谷。

    他率紫光集团投资长江存储 ,在汉启动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 。这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有史以来最大单体投资项目 ,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最大单体投资高科技产业项目 。

    他对这片热土的寄望是:“这个项目对中国科技事业的意义,不亚于‘辽宁号’航空母舰出海试航。”

    去年 ,集成电路与半导体显示,以及数字经济 ,被写入光谷“5+2”产业新格局。而长江存储 ,将是光谷“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子产业集群上的重要一环。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442.jpg

    黄立  (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光谷军民融合的产业先行者,研制出中国红外芯,成就行业龙头

    他带领高德红外在非典疫情爆发时开拓市场,成为首都机场唯一的红外测温设备供应商 ,光谷品牌叫响全国。

    他凭借一颗报效国防事业的爱国之心,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红外芯 ,并构建完全自主可控的批量化生产线。

    他作为军民融合的践行者,带领高德成长为我国唯一一家具有完整武器系统研制资质的民营军工上市企业。

    从高德电气到高德红外 ,自主创新19年,成就行业龙头。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447.jpg

    艾路明  (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光谷第一代创业拓荒者、第一家上市公司创始人,30年引领光谷精神持炬前行

    1988年 ,31岁的他和其他6位武大研究生 ,拼凑2000元创办武汉当代生化技术研究所,创业项目是从小便中提取尿激酶出口日本。

    他是光谷创业的拓荒者 ,在光谷连续创办了4家主板上市公司 ,分别涉足生物医药(人福医药) 、文化体育(当代明诚) 、旅游(三特索道) 、金融(天风证券)等多个领域。1997年人福上市,成为光谷第一家上市公司。

    30年间 ,这位为光谷改革创新奉献毕生的传奇人物,始终引领着光谷精神,持炬前行。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454.jpg

    项明武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转型先锋 ,国有企业在光谷转型发展的成功探索

    他率领中冶南方的前身“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 ,由设计院转型为工程公司,抛开束缚,直面市场,并在光谷实现了经营业绩的几何增长。

    在他力推下,中冶南方担纲了光谷中心城、光谷大道等多个重要的市政工程,与光谷同发展、共奔跑。

    他带领团队设计打造的区域科技创新企业(总部)聚集区,引领未来城市建设新趋势 ,助力光谷高质量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 ,为世人描绘了“世界光谷”的未来模样。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502.jpg

    骆清铭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光谷科技体制改革的坚定推动者与践行者 ,成就“黄金十条”挂牌第一单

    2012年,他将职务发明专利“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简称MOST设备),在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作价1000万元出让 ,成为“黄金十条”挂牌第一单。

    这是部属高校首次通过公开挂牌出让科技成果 。为把成果推向市场,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这位教授历时一年,跑了17关手续,才把路走通 。

    随后 ,“黄金十条”引起国家层面关注 ,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改。

    2017年,转化这一成果的武汉沃亿生物有限公司,营收突破3000万元。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506.jpg

    庄丹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带领“光谷之光”问鼎全球第一 ,实现“A+H”两地上市,成就百亿企业

    1988年,长飞诞生 ,成为光谷最早一批中外合资企业,用30年成就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换市场的完美逆袭。

    2011年,他走马上任长飞总裁 ,带领长飞在新时期的技术创新和国际化大潮中,不断刷新里程碑式的突破——长飞2014年港股上市 ;2015年相继在缅甸 、印尼 、南非成立4家海外合资公司;2016年底纤棒缆三大主营业务全面问鼎全球第一;2017年营业收入首破百亿;2018年A股上市,成为中国光纤光缆行业、湖北省唯一“A+H”两地上市公司。与此同时,荣获欧洲质量奖,系该奖设立以来首个获奖的中国企业。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517.jpg

    陈焕春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 ,“兽医院士”为农民和养殖户撑起“保护伞”

    他蹲着给动物看病,一蹲就是一上午 。

    他是大山的儿子 ,年轻时见耕牛病死 、无牛耕地人拉犁,遂将毕生投入家畜传染病的研究,希望农民不再受这种苦。

    他制定了“伪狂犬病检疫”国家标准,研制了灭活疫苗和基因缺失疫苗,为我国动物疫病有效防控、养殖业健康发展 、动物生物制品产业技术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他仍爱听农民兄弟唤他一声“兽医院士”。

    为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跨越,他带领团队创办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用生物技术为农民和养殖户撑起“保护伞”。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523.jpg

    马新强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推动成果产业化,让校办企业变身光谷第一家激光上市公司

    他将大学实验室的“激光技术”推向市场,成为高校成果产业化的探路先锋。

    他托起光谷激光产业半边天,让昔日的校办企业 ,成为华中地区第一家高校背景的上市公司 ,也是“中国激光上市第一股”。

    19年 ,他带领华工科技完成国家创新型企业的华丽转身 ,“朋友圈”从光谷扩大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 。

    他不断打破体制机制壁垒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从半导体激光器芯片、激光器到激光装备 、激光智能化解决方案,创下了40多项“中国第一”。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535.jpg

    王学海  (人福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托起光谷首个营收过百亿的民营企业 ,千亿生物产业的中坚少帅

    他28岁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上市公司总裁 ,31岁出任人福医药集团董事长 ,创造湖北上市公司最年轻掌门人纪录。

    他为光谷生物城带来第一家入驻、投产的医药生产企业,并在日后成就光谷第一家营收过百亿的民营企业。

    他带领企业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 ,业务遍及60多个国家 ,为中国制药“走出去”闯出了一条“人福模式”的国际化先行探索之路 。

    他是光谷草根创业的时代弄潮儿,从青春少年到砥柱中坚,在平凡创业中演绎了一段不平凡的“光谷梦”。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543.jpg

    马占军  (国药控股湖北有限公司董事长)


    “国药系”深耕湖北的开路先锋 ,央企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共赢标杆

    他是央企国药集团在光谷布局的最早开疆者 ,带领国药控股湖北物流中心,成为第一批在光谷生物城破土动工的产业化项目 ,十年间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35% 。

    他积极响应“分级诊疗”的国家大政方针,带领国控湖北不断创新医药商业模式,加快推进网络下沉到区、县。

    如今,国控湖北已从一个单体公司,发展成为一家盈利能力较强、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区域性集团公司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547.jpg


    闫大鹏  (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工程师)


    海归创业和科技报国的光谷榜样,填补了万瓦光纤激光器的中国空白

    他是光谷海归创业标志性人物 ,40岁放弃国内教授、博导身份 ,赴海外学习光纤激光器技术,51岁回国创业,创立锐科激光。

    他是新时期光谷激光产业引领者,填补了我国首台万瓦光纤激光器研发制造空白,实现了光谷激光产业从应用向技术源头的创新延伸。

    他是激光产业的科学家 ,发动人才引人才,以产业链引人才,不断物色顶尖的激光器芯片科学家扎根光谷,在中国光纤激光器领域拉起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立志实现光纤激光器与核心器件、以及原材料的国产化和自主可控。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552.jpg

    邹雪城  (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武汉)主任、武汉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从集成电路到半导体显示 ,光谷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倡者

    他是光谷最早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者,集成电路产业的推动者。

    他为国内芯片产业和科研领域培养并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特别是为光谷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 。

    他积极助力东湖高新区政府谋划集成电路产业 ,实现了集成电路产业从零起步、到国家存储器基地落户的开创性产业变革,拉动了光谷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 、封装、测试以及应用的全产业链。

    他协助光谷引进深圳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等项目,实现光谷平板显示产业零的突破,令光谷在短短几年间,成就中小尺寸平板显示产品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一的产业影响力。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556.jpg

    孙文  (武汉楚天激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第一批从科研院所辞职下海,打造“楚天激光”品牌,成为“知识经济”的代言人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第一波“下海”浪潮,搅动了孙文内心的“一池春水”。

    面对社会上知识与财富倒挂、脑力劳动不如体力劳动的现象,时年30岁的孙文 ,怀揣着技术和梦想,放弃光学研究所的“金饭碗”,下海创业,筚路蓝缕 ,打下“楚天激光”这一知名品牌 。

    在中国最早的孵化器东湖创业中心 ,他让中国的激光产业从技术成果走向产品应用,成为“知识经济”的代言人。

    因为深爱着这束“神奇的光” ,他带领楚天激光研发了超过200种产品 ,拥有60多项激光技术专利,身体力行地践行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602.jpg

    黄立平  (中电光谷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光谷主题产业园的开创者,构建面向未来的产业资源共享平台

    从湖北省青年心理研究所,到“光谷联合”,在光谷这片热土上 ,他先后四次创业。

    在转型变革的潮头,他始终与光谷产业发展休戚与共,相继打造了光谷国际企业中心、光谷软件园、光谷金融港等主题产业园 ,让昔日城郊之地 ,万企云集 ;他为光谷生物城、武汉未来科技城等光谷核心产业园区的诞生,献智献策 ,绘下开发建设第一笔 。

    他谋虑深远 ,于光谷发展,观棋落子常在十步之外 。思光谷模式,谋产业升级,构建面向未来的产业资源共享平台。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608.jpg

    谢元德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独创“群体老板制”,从草根创业成长起来的“电气大王”,引领电气行业智能化升级

    1979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他创办了湖北第一家农村联合体企业“513联合公司”。

    在从乡村草棚走向世界前沿的历程中 ,他与光谷结下不解之缘——90年代初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电气成为光谷关东工业园里第一家入驻企业 。

    近40年间,他不断创新企业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 ,独创“群体老板制”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草根创业者,发展成为新时代智能用电领先企业。

    如今,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电气的业务已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几十年专注电气行业发展的谢元德,正迎着互联网智能用电新潮流,引领电气行业从“功能化”向“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613.jpg

    谢圣明  (红桃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让红桃K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1988年 ,他辞去大学教师 ,下海创业。

    1992年 ,受邓小平南巡讲话启发,他从武汉地区高校、科研所近2000多项科研成果中,选择了武汉大学的一项科研构想——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卟啉铁生产补血剂 。

    1993年 ,红桃K第一批产品上市,当年完成销售额1700万元。

    随后 ,铺天盖地的红桃K旋风,席卷大江南北 。大街小巷的电车、公共汽车、电线杆上 ,“呼儿嗨哟,中国出了个红桃K”的广告词随处可见。

    作为光谷改革思潮的引领者,谢圣明不仅在成果产业化上影响深远,更让全国人民记住了这个来自武汉的国内知名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 。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617.jpg

    肖国华  (安翰光电技术(武汉)有限公司创始人)


    光谷第一批“3551人才” ,新时期交叉创新的杰出代表,造就湖北首家生物“独角兽”

    他主导研发的一粒小小“胶囊”,能在受检者胃里秒变“机器人”,前进倒退、平移翻转,把胃里的病灶看得清清楚楚 。

    这粒胃镜机器人仅有5克 ,却浓缩了80多项科技创新专利,集成了400多个精密元器件 ,被誉为“21世纪消化道疾病检查和内镜发展的革命性创新”。

    凭借光电子和生物医药的交叉创新,他带领企业以超过10亿美元的估值,成为湖北首家生物领域“独角兽”。

    如今,安翰光电已形成美国硅谷、中国上海 、武汉 、无锡四大研发中心 ,在全国近千家医疗机构投入临床应用。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620.jpg

    耿标  (武汉佰钧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教授下海 ,叩开光谷软件与服务外包的产业之门

    他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教授,也曾是光谷多家知名企业的创始者 。

    他联合创立的佰钧成,为华为 、IBM、谷歌 、阿里巴巴等近10家世界500强企业,提供国际化软件外包服务,人员规模逾万人。

    他对光谷最大的贡献,是推动IBM等企业落地 ,为光谷敲开了软件与服务外包的产业之门。

    他发起成立武汉市服务外包行业协会 ,联合中小企业共同承接IBM等国际大型企业的服务外包业务。光谷信息技术外包 、金融后台服务等,一时如雨后春笋 。

    如今 ,以软件与服务外包为核心的光谷现代服务业,已跨越千亿规模,成为光谷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625.jpg

    詹志春  (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扎根光谷22载,将光谷生物酶制剂卖到欧美等40多国

    他在生物酶制剂及生物添加剂领域长袖善舞。

    扎根光谷22载,他始终朝着一个“城墙口”冲锋 ,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饲料酶制剂生产基地,拥有中国饲料酶20%的市场占有率,凭借自主创新成长为“隐形冠军”。

    他带领企业用“十年笨功” ,建起世界最全饲料原料抗营养因子数据库,参与制定了8项国家标准和6项行业标准。

    他用6年时间完成在欧盟的酶制剂注册,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获得欧盟和美国注册批准的企业 ,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629.jpg

    刘良炎  (华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省第一家改制的科研院所掌门人,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16倍

    1984年 ,他开始主持湖北省化学研究院工作,带领化学院坚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让国有体制嫁接民营机制 ,并紧紧抓住分配这个解决人才的根本和关键问题,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持续发展  。

    改制后,非国有控股的“华烁科技”应运而生,主要从事化学新材料及化工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 ,并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

    得益于这次改制 ,他不仅带领团队研究开发出9个系列、近百余种高新技术产品 ,更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16.4倍,各项人均指标在全国省属化学化工院所中,位居第一 。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634.jpg

    王开安  (光谷创意产业基地董事长)


    从一个城中村到一个产业园 ,推动光谷“原住民”的时代突围

    他是地地道道的原住民。光谷30年建设大潮中,他们村的土地被征用,拆迁,和很多村一样成为失地农民。

    附近的村 ,有的为了赚快钱卖地搞房地产 ,有的盖楼建厂房收房租,而他却打造出了一个光谷文化创意产业,孵化了我省60%以上动漫及游戏企业。

    他每天与80后、90后创业者在一起 ,乐于做天使、为梦想投资。50多岁的“不老顽童”,被推选为光谷互联网行业协会会长,背后是2000多家平均年龄25岁的互联网新锐公司 。

    这是一场新旧交替的时代突围,也是一个村的时代转身。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639.jpg

    陈少杰  (武汉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


    缔造湖北第一只“独角兽”,引领新经济与新未来

    他缔造了湖北第一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互联网“独角兽”企业,迄今融资已逾66亿元。

    他创立了我国最大的媒体和内容平台 ,是很多人眼中的“另类”和“新物种”。

    斗鱼的横空出世,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分享经济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也得益于光谷互联网生态的多样化与包容 。

    斗鱼的崛起,成为了光谷互联网企业的一张时代名片,更代表着继光通信等五大支柱产业后 ,光谷的新经济与新未来 。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643.jpg

    赖春临  (湖北盛天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光谷第一个科技“女首富”,闯出湖北首家互联网上市公司

    她白手起家 ,10年搬家13次,把一个十几人的小公司 ,发展为湖北第一家互联网上市企业,一度问鼎“湖北女首富” 。

    从深耕网吧到发展全电竞平台、开发网吧手机助手、拓展商业智能WiFi ,她在互联网泛娱乐领域不断拓展新的可能。

    她说:“创业是一件让你每天深夜都想放弃,但是第二天早上起来又要去打鸡血的事” 。

    她的上市,吹响了光谷互联网“四小龙”起飞的号角 ,也成为这个新兴产业生态再造、迈向中国互联网“第四极”的发端。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650.jpg

    陈莉莉  (武汉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创业团队到上市公司,她用十年时间,宣示光谷发展生物产业的生机和无限可能

    2008年 ,她从海外归来,创立明德生物。

    她带领团队实现快速诊断技术领域的多项突破 ,最终掌握全血滤过技术 、多重抗体标记技术 、胶体金炼制技术等核心竞争力。

    她带领明德生物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光谷生物城本土培育的第一家A股上市企业 。

    十年一剑,巾帼无悔。在光谷30年创新浪潮中,几代高科技创业者,用自己的智慧与坚持,书写了一段又一段科技创富的时代故事。而她 ,用女性特有的聪慧与韧劲,成为了光谷不一样的创业风景 。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702.jpg

    王世勇  (武汉两点十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


    光谷百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代表,作品刷新中国漫画最高 IP 授权金额

    2007 年 ,他找家人借来 3 万元,在光谷创办“两点十分”动漫,希望“让热爱动漫的人 80 岁 、90 岁的时候,能够开着跑车来公司画画 。”

    他的原创作品《银之守墓人》,上线数月点击量过亿,总点击量至今已突破 134 亿。

    他获得峰瑞资本A轮数千万元人民币融资 ,《银之守墓人》与其他几个IP以1亿元授权给凯撒股份,刷新中国漫画最高 IP 授权金额。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了光谷无数“王世勇们”一个时代舞台,而他们的演出,永不落幕。



    长江日报报道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707.jpg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711.jpg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714.jpg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717.jpg


    湖北日报报道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721.jpg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725.jpg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744.jpg


    楚天都市报报道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749.jpg

    微信图片_20181225090753.jpg




    转自楚天都市报

    “改革开放40周年暨光谷30年创新30人”名单揭晓,原来他们才是光谷最厉害的人…...


    “改革开放40周年暨光谷30年创新30人”,从来自学术界和企业界的100名候选人中正式遴选产生 ,包括“武汉·中国光谷”概念提出者黄德修教授在内的30人荣耀当选。

    他们曾经书写或正在书写光谷的历史 ,而他们的名字 ,也将载入光谷史册。


    一个时代,一群人 。

    1988年12月,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正式挂牌办公。

    回望过去30年,

    东湖高新区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因光而兴、聚光成谷,

    谱写了创新发展的壮美篇章。

    是我国首批

    国家高新区、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 ,

    以及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 ,

    成为知名的创业创新高地。



    光谷的辉煌成就,

    凝聚了改革先驱者的智慧心血 ;

    光谷的发展壮大,

    闪耀着创业先锋们的思想火花;

    光谷的华丽蝶变,

    彰显了广大建设者的无私奉献。


    而今入选的30人 ,

    就是这些人当中的杰出代表。


    拉出中国第一根光纤的“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中国部属高校首次通过公开挂牌出让科技成果学术带头人骆清铭 ;我省第一家上市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光谷第一家上市公司创始人艾路明……



    30人之外 ,

    还有一大批企业家和创业者

    在这里开拓创新、克难奋进 ,

    为光谷的发展做出难以磨灭的贡献 ,

    代表着光谷未来发展的方向。

    更多的“光谷人”和“新光谷人”

    在这里追梦、圆梦,

    接力向前,永不止步。


    站在而立之年的门槛,

    中国光谷规划三步走发展战略,

    到本世纪中叶

    建成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园区 ,

    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全面建成“世界光谷”。



    下一个30年,

    光谷和光谷人,加油 !



    “改革开放40周年

    暨光谷30年创新30人”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赵梓森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


    拉出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的光纤,牵出一个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时代传奇

    生于1932年的他,深知只有科技强大了,祖国强大了,才不会被欺负。

    自幼对理工科和制作感兴趣 ,大学时幸运地接触到感兴趣的通信专业,从此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事业。

    克服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 ,终于 ,1977年,在武汉邮科院当时无比简陋的条件下研制出中国第一根实用型光纤,后建立起中国光纤通信技术体系  。

    他是赵梓森,一生坚守科技报国初心 、逐“光”而行,为我国光纤通信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

    是他,让这片土地得以成为“中国光谷”。



    李德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光谷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奠基人,用天眼擦亮中国的“北斗”星辰

    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 ,他领导武大吉奥,研制吉奥之星系列GIS高科技产品 ,打破国外GIS软件一统天下的局面 。

    他带领立得空间 ,研制出中国首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立得3S汽车道路测量与导航系统 。

    5年前 ,74岁高龄的他再度挂帅 ,出任光谷北斗公司董事长。他说:“把北斗卫星发到东南亚去,是我的一个梦想。出任董事长 ,就是为了给北斗产业趟出一条国际化通道 。”

    同年,在他的推动下,武汉遥感与空间信息工业技术研究院,落户武汉未来科技城,成为测绘遥感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


    黄德修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中国光谷”的概念提出者 ,为了这张蓝图牵挂一生

    受美国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开展高科技创业的灵感启发 ,他最早提出建设“中国光谷”。

    1998年12月,他在时任校长周济的支持下,以学校名义首次向武汉市政府提交“关于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中国‘光谷’的建议”。

    2000年 ,湖北省 、武汉市及东湖高新区,确定将光电子产业放到重中之重来抓 。

    同年全国政协会上 ,赵梓森、杨叔子、熊有伦等26位在汉院士联名签字,由许其贞等13名湖北籍全国政协委员 ,提出请求党中央 、国务院批准在武汉建设国家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光谷”。

    2001年,呼应一座城市时代决心的“武汉·中国光谷”获批建设。


    童国华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科研院所改制到产业化 ,始终推动央企改革勇往直前

    从烽火、大唐到信科 ,他一生与通信打交道,三度担任中国光通信央企掌门人,其中两次是在光谷。

    他带领武汉邮科院改制,率先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从科研院所企业化管理,到与体制脱钩变成企业。

    他坚持让烽火建立股份制企业 ,让干部和员工参股 ,分享创造的财富。

    十年前 ,烽火通信首次试水股权激励 ,200余名技术骨干获得股份 ,成为国内第一家员工持股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

    2014年,烽火通信再次实施大规模股权激励计划,涉及732名骨干管理层与核心技术人员,成为彼时央企股权激励计划中,人员规模最大的一次。


    雷军  (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 ,武汉光谷咖啡创投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从光谷走向中国,大学期间在光谷创办公司 ,26年后又回到光谷布局小米“第二总部”

    受《硅谷之火》中创业故事的影响,大四那年 ,学计算机专业的他,在广埠屯电子一条街创办公司。

    1992年,他从光谷走向中国。掘“金山”,种“小米” ,纵横中国互联网江湖 。

    26年后  , 他带着小米 、金山和顺为重返故土 ,在光谷设立“第二总部”。

    三年前,那一声“出了雷军周鸿祎,湖北为何却消失在中国互联网版图”的产业之问 ,成为光谷互联网产业生态再造的发端。

    雷军回来了 。

    在他身后 ,还有60多家新经济及互联网“第二总部”随之而来。

    虽已出走半生,却永是珞珈一少年 。


    赵伟国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在光谷点亮“中国芯”,推动中国集成电路存储芯片产业规模化发展“零”的突破

    千亿美元,十年布局 ,落子光谷 。

    他率紫光集团投资长江存储,在汉启动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这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有史以来最大单体投资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最大单体投资高科技产业项目 。

    他对这片热土的寄望是:“这个项目对中国科技事业的意义 ,不亚于‘辽宁号’航空母舰出海试航。”

    去年,集成电路与半导体显示,以及数字经济,被写入光谷“5+2”产业新格局。而长江存储,将是光谷“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子产业集群上的重要一环 。


    黄立  (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光谷军民融合的产业先行者 ,研制出中国红外芯,成就行业龙头

    他带领高德红外在非典疫情爆发时开拓市场 ,成为首都机场唯一的红外测温设备供应商 ,光谷品牌叫响全国 。

    他凭借一颗报效国防事业的爱国之心,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红外芯,并构建完全自主可控的批量化生产线。

    他作为军民融合的践行者,带领高德成长为我国唯一一家具有完整武器系统研制资质的民营军工上市企业 。

    从高德电气到高德红外 ,自主创新19年,成就行业龙头。


    艾路明  (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 、董事长)


    光谷第一代创业拓荒者 、第一家上市公司创始人,30年引领光谷精神持炬前行

    1988年,31岁的他和其他6位武大研究生 ,拼凑2000元创办武汉当代生化技术研究所,创业项目是从小便中提取尿激酶出口日本。

    他是光谷创业的拓荒者 ,在光谷连续创办了4家主板上市公司,分别涉足生物医药(人福医药)、文化体育(当代明诚)、旅游(三特索道) 、金融(天风证券)等多个领域。1997年人福上市,成为光谷第一家上市公司。

    30年间,这位为光谷改革创新奉献毕生的传奇人物,始终引领着光谷精神,持炬前行 。


    项明武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转型先锋,国有企业在光谷转型发展的成功探索

    他率领中冶南方的前身“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由设计院转型为工程公司 ,抛开束缚 ,直面市场 ,并在光谷实现了经营业绩的几何增长。

    在他力推下 ,中冶南方担纲了光谷中心城、光谷大道等多个重要的市政工程,与光谷同发展、共奔跑 。

    他带领团队设计打造的区域科技创新企业(总部)聚集区 ,引领未来城市建设新趋势,助力光谷高质量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为世人描绘了“世界光谷”的未来模样 。


    骆清铭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光谷科技体制改革的坚定推动者与践行者,成就“黄金十条”挂牌第一单

    2012年 ,他将职务发明专利“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简称MOST设备) ,在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 ,作价1000万元出让,成为“黄金十条”挂牌第一单。

    这是部属高校首次通过公开挂牌出让科技成果。为把成果推向市场,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这位教授历时一年 ,跑了17关手续 ,才把路走通。

    随后,“黄金十条”引起国家层面关注,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改。

    2017年,转化这一成果的武汉沃亿生物有限公司,营收突破3000万元 。


    庄丹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带领“光谷之光”问鼎全球第一,实现“A+H”两地上市 ,成就百亿企业

    1988年,长飞诞生 ,成为光谷最早一批中外合资企业 ,用30年成就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换市场的完美逆袭。

    2011年,他走马上任长飞总裁,带领长飞在新时期的技术创新和国际化大潮中 ,不断刷新里程碑式的突破——长飞2014年港股上市 ;2015年相继在缅甸、印尼 、南非成立4家海外合资公司;2016年底纤棒缆三大主营业务全面问鼎全球第一;2017年营业收入首破百亿  ;2018年A股上市,成为中国光纤光缆行业 、湖北省唯一“A+H”两地上市公司。与此同时 ,荣获欧洲质量奖 ,系该奖设立以来首个获奖的中国企业 。


    陈焕春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 ,“兽医院士”为农民和养殖户撑起“保护伞”

    他蹲着给动物看病 ,一蹲就是一上午。

    他是大山的儿子,年轻时见耕牛病死、无牛耕地人拉犁,遂将毕生投入家畜传染病的研究,希望农民不再受这种苦 。

    他制定了“伪狂犬病检疫”国家标准,研制了灭活疫苗和基因缺失疫苗 ,为我国动物疫病有效防控、养殖业健康发展、动物生物制品产业技术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仍爱听农民兄弟唤他一声“兽医院士”。

    为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跨越,他带领团队创办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用生物技术为农民和养殖户撑起“保护伞”。


    马新强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推动成果产业化,让校办企业变身光谷第一家激光上市公司

    他将大学实验室的“激光技术”推向市场,成为高校成果产业化的探路先锋。

    他托起光谷激光产业半边天,让昔日的校办企业 ,成为华中地区第一家高校背景的上市公司,也是“中国激光上市第一股”。

    19年 ,他带领华工科技完成国家创新型企业的华丽转身,“朋友圈”从光谷扩大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不断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从半导体激光器芯片、激光器到激光装备 、激光智能化解决方案,创下了40多项“中国第一”。


    王学海  (人福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托起光谷首个营收过百亿的民营企业,千亿生物产业的中坚少帅

    他28岁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上市公司总裁,31岁出任人福医药集团董事长,创造湖北上市公司最年轻掌门人纪录。

    他为光谷生物城带来第一家入驻、投产的医药生产企业 ,并在日后成就光谷第一家营收过百亿的民营企业 。

    他带领企业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 ,业务遍及60多个国家 ,为中国制药“走出去”闯出了一条“人福模式”的国际化先行探索之路。

    他是光谷草根创业的时代弄潮儿 ,从青春少年到砥柱中坚,在平凡创业中演绎了一段不平凡的“光谷梦”。


    马占军  (国药控股湖北有限公司董事长)


    “国药系”深耕湖北的开路先锋 ,央企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共赢标杆

    他是央企国药集团在光谷布局的最早开疆者,带领国药控股湖北物流中心 ,成为第一批在光谷生物城破土动工的产业化项目,十年间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35%。

    他积极响应“分级诊疗”的国家大政方针 ,带领国控湖北不断创新医药商业模式 ,加快推进网络下沉到区、县 。

    如今,国控湖北已从一个单体公司,发展成为一家盈利能力较强、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区域性集团公司




    闫大鹏  (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工程师)


    海归创业和科技报国的光谷榜样,填补了万瓦光纤激光器的中国空白

    他是光谷海归创业标志性人物,40岁放弃国内教授 、博导身份,赴海外学习光纤激光器技术,51岁回国创业,创立锐科激光。

    他是新时期光谷激光产业引领者 ,填补了我国首台万瓦光纤激光器研发制造空白 ,实现了光谷激光产业从应用向技术源头的创新延伸 。

    他是激光产业的科学家 ,发动人才引人才,以产业链引人才,不断物色顶尖的激光器芯片科学家扎根光谷,在中国光纤激光器领域拉起人才链 、创新链和产业链 ,立志实现光纤激光器与核心器件、以及原材料的国产化和自主可控。


    邹雪城  (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武汉)主任、武汉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从集成电路到半导体显示,光谷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倡者

    他是光谷最早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者 ,集成电路产业的推动者 。

    他为国内芯片产业和科研领域培养并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特别是为光谷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 。

    他积极助力东湖高新区政府谋划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了集成电路产业从零起步、到国家存储器基地落户的开创性产业变革 ,拉动了光谷集成电路芯片设计 、制造 、封装、测试以及应用的全产业链。

    他协助光谷引进深圳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等项目,实现光谷平板显示产业零的突破,令光谷在短短几年间 ,成就中小尺寸平板显示产品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一的产业影响力 。


    孙文  (武汉楚天激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第一批从科研院所辞职下海,打造“楚天激光”品牌,成为“知识经济”的代言人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第一波“下海”浪潮 ,搅动了孙文内心的“一池春水”。

    面对社会上知识与财富倒挂 、脑力劳动不如体力劳动的现象,时年30岁的孙文,怀揣着技术和梦想,放弃光学研究所的“金饭碗”,下海创业,筚路蓝缕,打下“楚天激光”这一知名品牌。

    在中国最早的孵化器东湖创业中心 ,他让中国的激光产业从技术成果走向产品应用 ,成为“知识经济”的代言人 。

    因为深爱着这束“神奇的光”,他带领楚天激光研发了超过200种产品 ,拥有60多项激光技术专利 ,身体力行地践行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黄立平  (中电光谷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光谷主题产业园的开创者,构建面向未来的产业资源共享平台

    从湖北省青年心理研究所,到“光谷联合” ,在光谷这片热土上 ,他先后四次创业。

    在转型变革的潮头 ,他始终与光谷产业发展休戚与共,相继打造了光谷国际企业中心、光谷软件园、光谷金融港等主题产业园 ,让昔日城郊之地,万企云集;他为光谷生物城、武汉未来科技城等光谷核心产业园区的诞生 ,献智献策 ,绘下开发建设第一笔。

    他谋虑深远,于光谷发展,观棋落子常在十步之外。思光谷模式 ,谋产业升级 ,构建面向未来的产业资源共享平台 。


    谢元德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独创“群体老板制”,从草根创业成长起来的“电气大王”,引领电气行业智能化升级

    1979年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他创办了湖北第一家农村联合体企业“513联合公司”。

    在从乡村草棚走向世界前沿的历程中,他与光谷结下不解之缘——90年代初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电气成为光谷关东工业园里第一家入驻企业 。

    近40年间,他不断创新企业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独创“群体老板制”,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草根创业者 ,发展成为新时代智能用电领先企业。

    如今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电气的业务已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几十年专注电气行业发展的谢元德 ,正迎着互联网智能用电新潮流,引领电气行业从“功能化”向“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谢圣明  (红桃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让红桃K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1988年,他辞去大学教师,下海创业。

    1992年,受邓小平南巡讲话启发,他从武汉地区高校 、科研所近2000多项科研成果中,选择了武汉大学的一项科研构想——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卟啉铁生产补血剂。

    1993年  ,红桃K第一批产品上市,当年完成销售额1700万元。

    随后,铺天盖地的红桃K旋风,席卷大江南北 。大街小巷的电车、公共汽车、电线杆上 ,“呼儿嗨哟,中国出了个红桃K”的广告词随处可见 。

    作为光谷改革思潮的引领者 ,谢圣明不仅在成果产业化上影响深远,更让全国人民记住了这个来自武汉的国内知名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 。


    肖国华  (安翰光电技术(武汉)有限公司创始人)


    光谷第一批“3551人才”,新时期交叉创新的杰出代表,造就湖北首家生物“独角兽”

    他主导研发的一粒小小“胶囊”,能在受检者胃里秒变“机器人” ,前进倒退 、平移翻转 ,把胃里的病灶看得清清楚楚。

    这粒胃镜机器人仅有5克 ,却浓缩了80多项科技创新专利 ,集成了400多个精密元器件 ,被誉为“21世纪消化道疾病检查和内镜发展的革命性创新”。

    凭借光电子和生物医药的交叉创新,他带领企业以超过10亿美元的估值,成为湖北首家生物领域“独角兽”。

    如今 ,安翰光电已形成美国硅谷、中国上海、武汉、无锡四大研发中心 ,在全国近千家医疗机构投入临床应用。


    耿标  (武汉佰钧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教授下海 ,叩开光谷软件与服务外包的产业之门

    他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教授,也曾是光谷多家知名企业的创始者。

    他联合创立的佰钧成,为华为 、IBM、谷歌、阿里巴巴等近10家世界500强企业,提供国际化软件外包服务,人员规模逾万人。

    他对光谷最大的贡献 ,是推动IBM等企业落地 ,为光谷敲开了软件与服务外包的产业之门。

    他发起成立武汉市服务外包行业协会,联合中小企业共同承接IBM等国际大型企业的服务外包业务。光谷信息技术外包、金融后台服务等,一时如雨后春笋。

    如今,以软件与服务外包为核心的光谷现代服务业,已跨越千亿规模,成为光谷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詹志春  (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扎根光谷22载 ,将光谷生物酶制剂卖到欧美等40多国

    他在生物酶制剂及生物添加剂领域长袖善舞。

    扎根光谷22载,他始终朝着一个“城墙口”冲锋 ,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饲料酶制剂生产基地 ,拥有中国饲料酶20%的市场占有率,凭借自主创新成长为“隐形冠军”。

    他带领企业用“十年笨功”,建起世界最全饲料原料抗营养因子数据库,参与制定了8项国家标准和6项行业标准。

    他用6年时间完成在欧盟的酶制剂注册,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获得欧盟和美国注册批准的企业,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


    刘良炎  (华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省第一家改制的科研院所掌门人,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16倍

    1984年,他开始主持湖北省化学研究院工作,带领化学院坚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让国有体制嫁接民营机制,并紧紧抓住分配这个解决人才的根本和关键问题,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持续发展 。

    改制后,非国有控股的“华烁科技”应运而生 ,主要从事化学新材料及化工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并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得益于这次改制,他不仅带领团队研究开发出9个系列 、近百余种高新技术产品,更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16.4倍 ,各项人均指标在全国省属化学化工院所中,位居第一。


    王开安  (光谷创意产业基地董事长)


    从一个城中村到一个产业园,推动光谷“原住民”的时代突围

    他是地地道道的原住民。光谷30年建设大潮中,他们村的土地被征用,拆迁 ,和很多村一样成为失地农民。

    附近的村,有的为了赚快钱卖地搞房地产,有的盖楼建厂房收房租 ,而他却打造出了一个光谷文化创意产业,孵化了我省60%以上动漫及游戏企业。

    他每天与80后 、90后创业者在一起,乐于做天使、为梦想投资 。50多岁的“不老顽童”,被推选为光谷互联网行业协会会长,背后是2000多家平均年龄25岁的互联网新锐公司。

    这是一场新旧交替的时代突围,也是一个村的时代转身。


    陈少杰  (武汉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


    缔造湖北第一只“独角兽”,引领新经济与新未来

    他缔造了湖北第一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互联网“独角兽”企业,迄今融资已逾66亿元。

    他创立了我国最大的媒体和内容平台,是很多人眼中的“另类”和“新物种”。

    斗鱼的横空出世,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分享经济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得益于光谷互联网生态的多样化与包容 。

    斗鱼的崛起,成为了光谷互联网企业的一张时代名片,更代表着继光通信等五大支柱产业后,光谷的新经济与新未来。


    赖春临  (湖北盛天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光谷第一个科技“女首富”,闯出湖北首家互联网上市公司

    她白手起家,10年搬家13次,把一个十几人的小公司,发展为湖北第一家互联网上市企业,一度问鼎“湖北女首富” 。

    从深耕网吧到发展全电竞平台、开发网吧手机助手、拓展商业智能WiFi,她在互联网泛娱乐领域不断拓展新的可能 。

    她说:“创业是一件让你每天深夜都想放弃,但是第二天早上起来又要去打鸡血的事”。

    她的上市 ,吹响了光谷互联网“四小龙”起飞的号角 ,也成为这个新兴产业生态再造、迈向中国互联网“第四极”的发端。


    陈莉莉  (武汉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创业团队到上市公司,她用十年时间,宣示光谷发展生物产业的生机和无限可能

    2008年 ,她从海外归来,创立明德生物。

    她带领团队实现快速诊断技术领域的多项突破,最终掌握全血滤过技术、多重抗体标记技术、胶体金炼制技术等核心竞争力。

    她带领明德生物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光谷生物城本土培育的第一家A股上市企业。

    十年一剑,巾帼无悔。在光谷30年创新浪潮中,几代高科技创业者 ,用自己的智慧与坚持,书写了一段又一段科技创富的时代故事 。而她,用女性特有的聪慧与韧劲,成为了光谷不一样的创业风景。


    王世勇  (武汉两点十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


    光谷百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代表,作品刷新中国漫画最高 IP 授权金额

    2007 年,他找家人借来 3 万元,在光谷创办“两点十分”动漫,希望“让热爱动漫的人 80 岁 、90 岁的时候,能够开着跑车来公司画画 。”

    他的原创作品《银之守墓人》 ,上线数月点击量过亿,总点击量至今已突破 134 亿。

    他获得峰瑞资本A轮数千万元人民币融资 ,《银之守墓人》与其他几个IP以1亿元授权给凯撒股份 ,刷新中国漫画最高 IP 授权金额。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了光谷无数“王世勇们”一个时代舞台,而他们的演出 ,永不落幕 。



    长江日报报道



    湖北日报报道



    楚天都市报报道



    分享:

    上一篇: “向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电气集团创建四十周年献礼高峰论坛”在北京昆...

    下一篇 : 湖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 、常务副主席董永祥调研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电气

    c2018 版权所有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电气集团
    公网安备11022800129


  • XML地图